English

对传统、现实的文化思考

2000-04-0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梁鸿鹰 我有话说

吴相洲博士在学期间就发发表了有关古代文学的不少论文和著作,还翻译了《中国人的性格》一书,偶尔弄弄宗教和禅学方面的东西,我读了读觉得也挺有意思,但在我印象中,他似乎不是那种一心在故纸堆中玩文字游戏的人,他对不少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看法,我常说他不愧陈贻?先生的门徒,思考的问题和杜甫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思想一脉相传。大约在三年以前,他已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,说这些年读了不少古书,对“传统”和“文化”这些人们经常谈论的题目有了一些新的认识,联系到现实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,感到正好可以做点探讨。他经过三年的努力,就有了《传统的批判——从传统看精神文化建设》(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版)这本书。

目前文化研究很热,但存在明显不足,突出表现就是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脱节。当代现实生活中缺少文化品味的现象比比皆是,知识界似乎熟视无睹,人们大都把精力投入到纯学术层面上的典籍文化研究,关注现实问题的声音很微弱。其实典籍只是传统的载体,并不是有生命力的传统。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在其著名的《论传统》一书中指出:“以文件积存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大量传统没有生命力。”吴相洲这本《传统的批判》选取“传统”这个角度,找到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键环节。所谓“传统”,简单的说就是过去有的,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,传统不是典籍文化,而是正在左右着人们生活的生活方式。他认为,知识界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,对典籍中所记载的文化做出新的诠释,找到那些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生活的传统,弘扬优秀传统,针砭流毒和弊端。该书从现实角度研究文化,力求使研究能指导现实,从而避免了文化研究脱离现实的毛病。

该书具体考察了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古代的传统、西方的传统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传统,这一点我们从书封面上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:封面左面由黄、蓝、红三条由深变浅的色条构成,象征古代、西方和革命传统,右边则是主要由这三种颜色构成的百花盛开的图案,象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。该书不仅对三种传统的由来做了历史的寻绎,而且对照现实加以分析,通过剖析个案,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哪些东西属于精神文明,哪些东西反精神文明;哪些反精神文明的东西正在被人堂而皇之地提倡,哪些东西真正属于精神文明,却尚未被人们所认识。读过这本书,我们对身边诸多熟视无睹的现象,会上升到理性来认识,由此探究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,进而挖掘其文化根源,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。吴相洲博士研究的是生活中的文化,不是古籍中的文化。这种将这三个传统放在一起加以考察,既有深刻学理分析又密切联系现实的探索,据我所知,在以往有关文化的研究中是少有的。

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人们期望的目标,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。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影响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观念,如哲学,真理和科学、善与恶,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博爱、统一、开放、改革、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等,既充分肯定和弘扬正确见解,又指出当今现实生活在这些观念问题上的种种误区。以期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助益。对此,北京大学的黄楠森先生在序中给予充分肯定:“这本论著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哲学、科学、道德、政治、人权、国家统一与开放等六个方面的传统,搜集了丰富的材料,旁征博引,提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独立见解,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同时这部论著也提出了许多很有理论意义的和现实意义的问题,并联系我国历史和现实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,这对于推动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。”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某一特殊领域的事情,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立足于现实生活来谈文化,不仅是目的论上的问题,也是方法论上的问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